您当前的位置 : 杭州网健康> 热点关注
双十一,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?强势科普下
发布时间:2017-11-08 06:15:23 星期三   浙江在线

进入11月,空气中“双十一”的气息似乎渐渐浓郁起来。忙碌的快递,时不时的打折信息推送,人们脸上神秘的微笑,构成一道独特的11月风光。

那么,大家到底怎么过“双十一”?这手到底剁不剁了呢?

怀揣着一丝好奇心,近日,记者走上杭州街头,到人群里头为大家捕捉到了一批小哥哥、小姐姐,从他们的观点里一探究竟。

面对“双十一”,你还会那么淡定吗

“今年不买了,因为我在‘双十一’之前该买的都买好了。”头戴黑色鸭舌帽、身穿淡色风衣的张小姐,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。

她告诉记者,在网购的时候,那些价格合适,性价比较高,自己又正好用得上的商品,容易让自己产生购物的冲动。

一位戴黑框眼镜、身穿白色衬衫搭配黑色外套的张先生表示,“双十一”自己打算网购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饰品,如皮带等。“就是买平时有需求,刚好又比较便宜的。”张先生说,自己买东西不会受周围人影响,自己想买啥就买了。

“不买,‘双十一’快递太堵了。”带着男朋友逛街的缪小姐说,前段时间自己在网上买了纸巾等日用品,还和朋友拼单买洗发水。

谈及网购,缪小姐说,自己比较看重网店中照片拍摄的好看程度;此外,网上一些自己关注的公众号的测评情况,也会影响到自己购物方面的决策。

“我们老年人都不买东西的,要买都是子女去买,‘双十一’对我们没有用的。”对于“双十一”,年过80岁的钱阿姨说,自己不会用支付宝,但往年“双十一”小孩买的东西还是挺多,尤其是衣服、食物。

一轮采访下来,记者发现,大家的心态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冷静。那么,这种节前的理性真的是大势所趋吗?

记者带着疑问,来到浙江大学,咨询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张萌老师。

“经验的作用会使大家更趋向理性。”张萌说,“双十一”从2009年就已开始,如今已走过八九年时间,人们在一年年的购物中逐渐积累经验,曾经购买了不该买的东西的经历让消费者在面对下一次消费时,能显得更为理性。“不过大家对于目前自己的这种理性状态仍不可过于自信。”

张萌说,提前1个月或1个星期去询问人们关于“双十一”购物的态度,和在“双十一”当晚12点去观察他们的购买行为,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很有趣的差异。这是“心理距离”在作怪。

“事到临头,人的思维更容易被一些具体的细节所霸占,例如,‘折扣好大啊’等想法,从而丧失具有全局性的理性思考,如‘我需要这件东西吗?’‘我是否有更好的替代选择?’等,从而变得更加冲动而盲目。”张萌说。

【浙江新闻+】

心理学的“解释水平理论”认为,“心理距离”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决策,这些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、空间距离、社会距离以及概率。研究发现,心理距离较远的时候,我们倾向于采用较高的解释水平,但是随着心理距离的接近,人们对于事物的解释水平则会降低,丧失原本具有全局观的理性决策。

“优惠券策略”、“集体狂欢”是盲目消费的两大陷阱

那么,到底是哪些因素会造成我们在“双十一”失去理性,冲动消费呢?

近期一项发表于《心理科学》的研究发现,人们在网购中过于看重一件商品有没有足够多的评价数,而相对看轻这件商品的评分有多高。换句话说,在相同的条件下,消费者更加青睐销量可观的“爆款”,而不愿为那些“叫好而不叫座”的商品埋单。

“这是从众心理在作怪。”张萌说,从众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,这是规避风险的方式。购物前参考一个粉丝数众多的公众号测评,同样是从众心理的反映。“当你无法得到某个对象的具体信息时,便会依靠大多数人的选择做决定,因为它有更高的可能性,会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。”

在“双十一”,狂欢式节日的打造便是很好利用了从众心理。“节日的宣传给了你一种印象‘啊,大家都会这么做’,潜意识里的从众心理会使你不由自主加入‘爆买’的行列。‘双十一’在主观层面上人为设置了一个从众的情景。”张萌说。

此外,“优惠券策略”又是让大家沦陷的第二个冲动消费陷阱。

张萌向记者举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小实验:1)给实验对象200块,其可以直接拿走,也可参与五五赢面的赌博游戏,如果赢了,能再拿到300块;但如果输了,原先给的钱会被收回。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拒绝参与这场赌博。

2)先送你500块,之后又收回其中的300块,你可能拿回这300块,但必须赢下后面的赌博,如果放弃赌博只能拿到200块,本质上,这是与第一种情景完全相同的两个选择,但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却会做出与第一种情景全然不同的选择,选择赌这么一把。

“优惠券策略也是如此,在想象的层面给了你几百的优惠额度,但在现实中其实什么也没得到,拿到优惠券之后容易有‘如果不买就会有损失’的感知。”张萌说,这时,消费者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商家的策略所操纵,买下更多商品。“优惠券策略虽然老套,但一直是非常有效的营销策略。”

那么,这些“剁手”策略是不是对某些人群特别有效呢?或者,它们其实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策略?

张萌告诉记者,目前研究中多使用青壮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,但在某些现实情境下,这些策略很有可能对老年人同样有效。“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差别主要在于,两者之间对于物品价值比的概念不一样。”张萌说,很多老年人是过苦日子过来的,对钱看得比较重,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受购物的诱惑。他们最在意的是看这些钱能换多少东西,这些东西值多少钱。

“除去这种主观价值上的衡量,不同群体在从众、‘消费券策略’的抵御能力上差异应该不大。”张萌说。

购物面前如何理性?

专家支招:下单前试着拉开心理距离来思考

说了这么多关于购物节的冲动因素,那么,到底该如何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,避免冲动消费呢?这里还是要用到“心理距离”的概念。

“要在这样的节日中保持理性,最关键的是购物时人为地拉开心理距离。”张萌说,在下单前,可以跳出来想一想,明年的“双十一”,你还会买这些东西吗?或者想象此时买这些东西的人不是你自己,而是你的某一位朋友,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否会劝说他买这样东西?这样想过之后,你在购买时往往能表现得理性。

张萌说,心理学实验发现,人在为自己选礼物时,更倾向于一些不太健康的选择,如高热量的巧克力,华而不实的东西;而当他为自己朋友选礼物时,则更多从功能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,选择更为理性。这就是“心理距离”的作用使然。

因此,下单之前适当构建“心理距离”,从朋友角度思考问题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更多冲动消费的出现。

来源:浙江在线    作者: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吴雅兰    编辑:邹卓琪
友荐云推荐